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大自然启示录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大自然启示录的知识,包括大自然启示录纪录片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黑天鹅启示录:改变你对世界的认知什么是黑天鹅?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他们言谈和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当第一只黑天鹅出现时,这个不可动摇的坚确信念,就突然从精神层面到物质层面,全线崩溃倒塌了。
黑天鹅的存在,寓示着重大的不可预测的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带来巨大冲击,但人们总是过度相信经验,对黑天鹅视而不见,并习惯于以自己有限的生活认知和不堪一击的信念,以及后见之明,来试图解释和对抗黑天鹅的诞生和运作,然而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改变一切、颠覆一切,最终人们会被现实所击溃,甚至还会不断重复这个被击溃的过程。
从金融危机到大地震、海啸、火山喷发,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911恐怖袭击事件,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政府决策、金融股市、商业经济、科学探索、自然规律,还是个人生活,都逃不过黑天鹅的控制。
纳西姆·塔勒布
塔勒布(NassimNicholasTaleb)在“黑天鹅”这本书中,深入介绍了黑天鹅事件的本质和规律,发掘出我们所不知道的事件背后的真正价值,教会我们如何认识这个社会的运行方式,以及如何真正地评估、把握和利用黑天鹅所带来的机会,采取应对策略,并从中受益。
在书中,塔勒布观点犀利、论述精彩、引例刀走偏锋,文风充满了狂拽的碎碎念与不证自明的超强自信(或自负)。毫无遮掩的藐视权威,点名道姓的批评嘲讽成功人士、组织机构、公司、学术、政府与特定人群,还有等等。令其展现出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气质跃然于纸上。
当然,书中并不缺少晦涩难懂,与学术无聊的部分。但作者已经成功的将他渊博学识、深刻思考、洞察本质的气质,深深的植入到了读者的意识之中(洗脑)。
关于本文
“黑天鹅”所透露的见解,的确颠覆了我们的惯常思维,打破了我们的思维定式,并且也将会深远的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模式。相信如果能够通过训练,并贯彻执行“黑天鹅思维”,那么必定可以避免小概率(但影响重大的)事件带来的重大损失,且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占得先机,甚至还能重新把握自己的命运。
本文就是对“黑天鹅思维”的梳理和总结,并扩展和关联了“思考的快与慢”,“从0到1”,“人类简史”,“信息简史”,“魔鬼经济学”等书的观点与内容,力求传递出充满启发性、颠覆性和冲击力的认知模式和思维见解。
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改变对世界的认知。
一切都从火鸡开始
从前,有一群火鸡,从出生就被悉心照料喂养1000天,然后就会在1001天的时候做成美味大餐。那么,在1001天到来之前,所有的火鸡都是安全的,并且活的时间越久,火鸡的认知经验越是证明自己是安全的,甚至还能得出一个结论:自己(引申到所有火鸡)的一生就是被人悉心照料,好吃好喝享受生活的。
所以,在1001天的宰杀时刻,火鸡突然推翻了从前所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个让火鸡顿悟(极端未知与罕见)的事件,就是黑天鹅事件。但对屠夫来说,并不是,因为屠夫始终可以准确预知这个事件,但火鸡却不行。
黑天鹅事件被定义为,不可预测的罕见事件,并且会造成重大的影响。一旦可以被预测,就会失去黑天鹅的标签。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只火鸡,或许就在下一个时刻、是一年、一个月、一个星期、、一天、还是几个小时几分钟后,这是不可预测的。
当认识到自己是一只火鸡的时候,就开始变的不是一只纯粹的火鸡。因为当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时候,虽然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但我们知道它会发生(而不是无视未知)。从而削弱了黑天鹅在我们心中的稀有度和未知性,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对抗黑天鹅事件。
于此同时,当意识到黑天鹅存在时(但不知道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这会深深的影响我们平时的决策和思考过程,这个行为本身就会让一些原本的黑天鹅变成了白天鹅(可预测),从而减少了黑天鹅的数量和发生的可能性(或推迟发生)。
未知的未知
除了未知,还有未知的未知,这意味着我们不知道我们还不知道什么。黑天鹅就是隐藏在未知的未知之中。但现实是,人们陷入在已知的圈子里,产生了无数的自以为是和虚幻的确定感(回归平均效应与虚幻的确定感)。
虚幻的确定感,就是我们自己所认为所了解的,外部世界的因果逻辑关系,其中充满了虚幻的自以为是。但如果没有确定感,人们就会变的不安,就会恐慌,就会不断寻找确定感。而大脑潜意识的工作模式,就是简单轻松的找到确定感,如果想要尽可能的保证确定感不虚幻,就需要额外付出很多的努力去求证和验证,就会活的很累很辛苦,相信没人会愿意这样,也坚持不了多久。
简单的来说,承认自己不知道,要比侃侃而谈难的多,要比忘记那些不相关的已知难的多。而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甚至是不可能知道,那就更难了。
但只有意识到了未知的未知,大脑才有机会去提醒自己,注意到黑天鹅的存在。否则就会因为不自知未知,而忘记黑天鹅,然后被它深深的影响(存在正面黑天鹅让人一飞冲天,也存在负面黑天鹅让人绝望崩溃)。
谬误
谬误是来自于大脑的系统功能特性,所呈现在心理学上的表现。大脑倾向于简化事物模型来降低记忆负担,乐于接受“故事”这种叙事的信息结构,快速利用潜意识接受的信息作出决策(而不自知),对绝对数据不敏感喜爱相对数据(锚定效应),厌恶损失超过获得利益,下意识的用简单替换复杂来降低心智负担,以及等等(还有超多)。这些都是大脑进化过程中产生的运作机制——本能,是几百万年进化积累的结果。
锚定效应,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下,判断与决策的结果或目标值,会向初始信息或初始值即“锚”的方向接近,而产生估计和认知偏差的现象。也就是说,在做决策时,我们容易受到初始信息和熟悉信息的影响,并不自觉地以它们作为参考(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而这就是先入为主,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我们决策的原因所在。
但正是这些特性,产生了叙述谬误、证实偏差、游戏谬误、无视沉默数据、后见之明、以及虚幻的确定感等等(还有很多)。
这些谬误抑制(或忽略)了人们对未知,以及未知的未知的感知。心理学家已经发现并已经证实了很多人们会出现的谬误,然而离开了研究机构,工作场所,不在写论文做实验的时候,生活中专家们还是会陷入各种谬误,更不要说普通人了。
叙述谬误,思想会传播是因为作为媒介的自私人类对它们感兴趣,并且喜欢在复制过程中将它们扭曲。所以,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客观存在的事实加上自身认可的理由和逻辑加以阐述。
证实偏差,一旦你的思维被某种世界观占据,你会习惯于只关注证明你正确的事例。矛盾的是,你拥有越多的信息,你就越认为自己正确。
人类不是复印机,所以具有传染性的思想一定是那些我们准备要相信的,甚至是天生要相信的。一种思想要获得传播,就必须与我们的本性相符。
游戏谬误,大脑为了理解掌握规律,简化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以此来进行推理研究,然而在得出结论后,又作用于在真实世界去解决问题,这时却忘记了规律的正确性是建立在“游戏”场景中的前提。
无视沉默数据,在叙述谬误与证实偏差的作用下,大脑无视了与自己潜意识相矛盾的数据结果,只能看见了无统计学意义的个例事件,却以此来作为结论的支撑。
人们一直鼓吹和夸大进化选择(适者生有差别的生存)。但人们越不了解黑天鹅现象产生的随机性,就越相信进化的最优选择。要知道进化理论,并不考虑沉默的证据,进化是一系列侥幸的成功,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并且大部分是不好的。
所以,进化也有可能让人类突然灭绝,就像让恐龙突然灭绝一样。并且恐龙统治了地球上亿年,而智人目前只统治了地球几百万年。那么,进化有时候会推翻了先前的所有设计,这其实就是一只标准的黑天鹅,而人类就是那只火鸡。
事实上,就是各种谬误,让人们只看到了好的(或说因为符合心理预期与现实利益,所以只想看到好的),而在短期内,哪些真正对你是好的并不明显(或可能表面看起来相反),并且当你处在会产生黑天鹅现象的环境下时尤其如此。
藐视权威
权威是信息积累的产物和效用证明,这符合了人们简化信息获取的思维模式,所以权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独立思考和深究原因的动力。(权威的好处是提高效率,增强合作,减少分歧和对峙,节省“重新发明轮子”和“验证轮子”所浪费的时间)
而权威也是人,从前面的观点来看,人都会陷入谬误,权威也不例外,并且权威更容易陷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过度自信之中。所以,有时候正是权威的预测和信息导向(有时候正是预测让预测结果发生),让黑天鹅来的更快更突然和更猛烈,并且同时还降低了人们整体对黑天鹅的抗性。
我们往往把一个人和他所做的事混为一谈,然后把他们变成一个符合传奇故事世界观的虚构人物。我们的文化中总需要坏蛋和英雄,傻子和天才,替罪羔羊和道德楷模。我们需要故事,这其实就为树立权威而铺平了道路。
权威是信息传播复制的重要来源、节点和中心,这其实就是说好一个故事的天然条件,并且大脑进化出了“谬误”机制与其相配合,让权威所书写的故事,或是权威所背书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并广泛传播。然而不仅如此,由人类串联起来的大脑构建的网络,所形成的文化也和权威紧密的交织在一起。
那么,权威的力量就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有信息在手,权威就掌握了一个影响巨大却心照不宣的把柄——你内心的恐惧。权威擅长的就是,化信息为恐惧,然后利用信息不对称让利益相关和利益需要——获利。
或许作者(塔勒布)有能力,有资格(已经证明),有胆量和气魄,能够坦然的藐视权威,然后进行独立深刻的思考。
但作为普通人,或许根本就做得不到也无力去对抗权威和抵御权威的信息引导(洗脑)。因为谬误所产生的思维定式,就是让人本能的去盲从权威和被环境信息所控制,而不自知。甚至还有宇宙熵增所带来懒惰,去阻止人们深入探究、独立思考、搞清真相,而相比较对抗本能,权威永远是更轻松的选项去获得信息和结论。
但如果想要增加对黑天鹅的抗性,并在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中受益或减少受损,就不仅需要不盲从权威,还需要有怀疑一切的怀疑主义,至少也要是半信半疑主义。
现实、故事与文明
所谓信则有,诚则灵,就是说相信就会有故事,这是动机,有诚意的相信就有了信仰和行动,这是动力,最后就会有结果(结果有好有坏有利益相关)。
而说服一个人需要逻辑,但是说服一群人需要的却是感性的故事。一群人都被共鸣了,就算观点没有逻辑,个别人也无法对抗。在社会群体和传统观念面前,要么沉默,要么去死,比如哥白尼说地球绕着太阳转,结果就被烧死了。人类从古到今,整体的思维模式从未改变过。
可以说,本能就是基因所书写的故事,钞票就是文明所书写的故事,而写故事的能力和写出的故事,也终将服务于资本、利益集团和个人欲望。所以,故事的构成,往往无一例外的充满了或是夹杂着——捏造信息、自身利益和方便之词——只是比例不同。
而事实上,我们口中的“我”,讲的就是我们脑中的故事,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到的当下体验。我们认同的是自己内心的系统,想从生活的各种疯狂混乱中理出道理,编织出一个看来合理而一致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甚至就连谎话,代表的也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故事没有对错,只有期望和意愿。
故事让人们相信,让人们团结,让人们达成共识,让人们产生坚定不移的信仰,最终让人们一致行动。是故事调动和集中了人类空前的劳动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合作与协作,还有效率,从而创造了人类今天的文明。
所以,在最底层的是宇宙第一原理,然后在其上是坚固的自然规律,人类在自然规律之上总结出了科学和逻辑——这已经没有自然规律那么坚固了,接下来就是在人脑之间传播的故事,而在故事之上才是人类文明与人类社会。
那么,除了科学最接近现实的自然规律之外,其它事物的根基都是由人脑的本能、漏洞、偏好和谬误,所构建的故事和虚幻的确定感。
记忆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就像一张纸,新的文字,或同一段文字的新版本,被不断记录在这张纸上,记住的是最后一次回忆的事件,并且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每次重新回忆就会改写一次故事。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看待和定义——现实与事实,并需要记住并明白的是:故事有主角和配角,利益有分配,适者是有差别的生存,无论是什么故事都一定会服务于某些机构、团体或个人的利益和欲望,没人可以逃离故事,但相信什么故事,参与什么故事,支持什么故事,反对什么故事,一切都在于自己的选择,并和自己的利益和生存状态息息相关。
怀疑主义
寻找正确和避免错误,是截然不同的思路,并且有着巨大的鸿沟。因为正确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无数次、无数种条件(包括边界)的测试,以及严格的逻辑证明和实验验证,并且这都依然无法100%保证未来不会出现一次黑天鹅般的事件——推翻过去所有的正确。但错误只需要一次测试、一种条件、一个示例、一个论证就可以确定结论。并且错误永远都是错误不会正确,但正确却很难保证永远正确——比如科学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推翻过去的“正确”。
这有点像是数学上的反证法,其所带来的便利性和技巧性,远比正面构造一个完备的证明要容易的多。只不过正面证明我们得到的是一个优雅完整的逻辑结构,但反证法我们却只得到了一个矛盾。
可见,寻找正确具有积累信息,迭代逻辑,创造结构的重要意义,其实这就是文明发展、科技进步的基石。所以,人脑天生就是倾向于寻找正确,而不是避免错误。
只不过通常大部分人最后找到的,基本都是虚幻的确定感与自以为是。因为我们的左脑有强大的解释能力,对看到的一切都下意识的向着自己想要的、相信的和想象的一切,开始强行匹配解读,虚幻的确定感就下意识的产生了(不自知的证实偏差连自己都骗)。
那么事实上,避免错误则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以及像反证法那样的便利性和技巧性(有时候避免犯错就可以得到赢与收益),其背后就是怀疑主义的原则和心理。
环境信息充满了干扰,并潜移默化的影响思考与决策(当然信息除了干扰也是创造的源头)。黑天鹅的存在,证明了数据充满了随机性与谬误,很多观点和言论都是不确定的,冗余性让一切皆有可能,保持怀疑主义,并有选择的半信半疑,就可以减少信息的干扰。
数据的世界里并没有权威,只有预测准确率,人类社会才会有权威,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会不带有偏见和谬误的处理数据。
我们获得数据,学习的知识,积累经验,训练技巧都是来自于环境信息。并且我们并不能把所有接收的信息都亲自去验证一番(也没必要),如果诸事怀疑则会非常耗费心智,同时也阻碍了工作、生活、成长的效率。
那么,半信半疑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时刻保有对信息怀疑度(尤其需要注意数字,包括价格、统计、概率、点击量、阅读量、销售量等等),对所见所闻都持有一份独立思考。虽然这很难,但通过训练就可以不断的增强,这样最终就会对权威拥有了一定的免疫。
随机性
随机性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无法预测,我们也会因为无法预测而认为是随机。究其本质随机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微观量子尺度上的随机,一个是宏观上事物的复杂关联和相互影响,所产生的随机结果,让预测准确率极低,最终变成了不可预测的随机。
那么在宏观与微观尺度中间的人类思维,面对这样也行,那样也行,不同选择相似预测但最后又可能有完全不同结果的情境,人类的抉择更是充满了随机性,根本无法精确的完成统一性。只有在以后遥远的未来,积累了足够多的信息,才能发现当初选择所造成的,隐藏在细微差异性里的不同结果,是如何一步步发生和演变,并因量变而积累出质变的。
而人类智能产生的基础是数据,数据转化为思维的过程是数据的排列组合,那么随机性就是数据排列组合的根本驱动力所在。随机性让数据在不同的尺度上随机排列组合,这就是数据的拆分与归类,同时这个随机组合又会被之前形成的结构所束缚。但正是这些数据的随机组合形成了选择和想法,从而再驱动数据的形成和获取,再继续随机组合,如此循环。而在人脑的进化过程中,数据随机组合出的有现实意义的规律(有利于基因复制的规律),都会被存储在了大脑的神经网络结构里,一部分成为了本能,一部分成为了智能的基础。
人类在刚出生的时候,大脑数据一片空白,接着环境信息就会向大脑结构中填充数据,同时也会改变一部分结构,而结构也会反过来影响数据的填充。这个过程,所形成的不可预测的随机概率选择,影响并决定了大脑动态神经网络结构的构建。这是新数据和旧数据形成结构之间的融合,这会创造出新的组合,也会终结旧的组合,从而最终塑造了大脑结构的差异性。
随机是不可避免的,从微观到宏观深深地纠缠在一起,并由概率构建起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连续性,只不过微观随机性的客观性,上升到宏观的随机性呈现了规律性,而这是一种难以预测的规律和趋势。
事实上,这世界并不存在伟大的设计者,而是通过小的随机变化来前进的,并且通过积累小的随机变化,来完成大的飞跃。
但从局部来看——这相当于在微观,随机性是不好的,因为缺少规律和趋势,就难以被人们所理解和掌握。不过也并非总是如此,比如运气产生的随机,甚至比智慧更公平,如果人们严格根据能力获得报酬,就有可能仍然不公平,因为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能力。而从整体宏观来看,随机性就能够对社会,甚至是文明和物种,进行重新洗牌。
“你必须爱上失败”,美国文化鼓励失败,而不像欧洲和亚洲文化把失败视为耻辱和尴尬。美国的专长在于为世界其他地方承担,这些随机性带来的小风险,这正是这个国家具有超常创新力的原因。
随机性隐藏着突破性
在很多职业中,不论报酬多高,你的收入总是受到限制的。你的收入取决于你持续的努力,而不是你的决策质量。而且,这种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预测的,它会有变化,但不可能达到一天的收入超过余生收入的程度,这就是职业报酬的突破性。
那么持续性的努力,就对应着固定的可预见性的收入。非持续性的努力,对应着具有突破性的收入(也有可能一无所有)。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并不需要为每一个读者,写一次小说。但面包师却需要,为每次顾客的购买,制作一次同样的面包。罗琳的非持续性努力之后(完成一部小说),收入取决于后续决策的质量,比如版权合作,影视权改编等。而面包师的努力需要持续的制作,并且收入可预测。
然而一切都是平衡的,在收入具有突破性的职业上,收入分布是非常不平均的,才能带来突破性,其代价就是风险。其过程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并且是带有门槛的竞争。比如,创意需要运气,智力需要天赋,资源需要积累等等。
突破性就是黑天鹅的蛛丝马迹,它让数学公式(在游戏场景、实验室环境中诞生),以及先验总结,变得形同废纸,或是如同一只火鸡。然后公式和经验都会得到更新,接着在未知的未知中再次变成废纸或火鸡,如此循环。
智人的出现就是一个黑天鹅事件,因为基因的复制传播具有突破性(随机性带来的),最终人类获得了赢家通吃的局面。人类让大自然都始料未及,不然大自然为什么会孕育出可以破坏自然平衡本身的智人呢?
由于偏好依附和累积优势,在现实世界的成功会让未来更成功和更容易成功,所以概率取决于历史数据的积累。最终,我们看到了赢家通吃,这是分形概率的结果,而突破性就会同时产生和打破这种结果。(资本的奥秘:运气、突破性收入与个人努力)
幂次法则与钟形曲线
钟形曲线,来自于游戏场景,是人类在简化现实模型中逻辑推导的结果。在量变没有引起质变之前,它可以工作的很好,可是质变点一旦来临,突破性从天而降,黑天鹅振翅高飞,钟形曲线在某一坐标处轰然崩塌。
突破性隐藏在随机性中,随机性来自于微观,微观有着自己的规律,只是人类暂时没有完全掌握(或许永远无法掌握)。概率连接着微观与宏观,随机不断的积累在宏观上呈现出了幂次规律。
幂次法则有很多相关的说法,比如二八定律,长尾理论等等还有很多。都是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一些具体的事情。但背后都是一个概念,那就是指数变化,幂次规律就是宇宙的本质规律和法则。
二八定律,体现了幂律分布,可以理解为一个定值内部演化的过程。演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在二八分界点上,演化的积累效应因为从量变到质变,从而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所以人们总是注意到二八这个比率。
这么理解有什么意义呢?那就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非线性的指数变化,重点是两个关键词,所有事物和指数变化。
所有的事物,都在积累自己的量变,而质变就是超越我们心理预期的巨大变革。人类心理对事物发展认知倾向于正态分布和线性反馈。这种现实和心理预期的反差,也是黑天鹅带来的影响之一。
因为指数变化,所以质变就很容就产生,比从前所有效果之和还要多的进步。量变,就是在积累发生一次指数变化的能力。所以,在没有抵达指数变化的时候,就一切相安无事,和前一个阶段差别不大,一旦抵达质变点,就是一次指数级别的升级。
那么指数变化无处不在,就是量变积累到质变无处不在。比如癌症,是微小的突变积累抵达了质变结果就产生了癌变。比如顿悟,是微小的信息积累形成了大范围的连通,不相关的信息得到了组合产生质变结果。比如领域专家,比如病毒传播,比如产品的迭代,比如人工智能的数据训练,比如经济战争宗教,等等。这些都是指数变化,只是不同的模型对应的指数公式的系数不同而已,但都是一种指数变化。那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都是指数变化呢?
幂次规律的奥秘
为什么指数变化是世界的本质,信息论就是答案。在解释之前,让我们思考两个角度:
第一,指数变化,不由的让人想到2的幂次方,2进制数据存储的格式,计算机里无处不在的2的幂次方,就像是现实世界的幂次规律。
第二,人类世界的幂次规律无处不在,在计算机世界2的幂次规律无处不在。而在信息论里,又有一切皆比特的信息观。
那么,整合到一起:构成世界的本质是比特,比特具有2的幂次规律,所以世界的本质到处都透漏着幂次规律。
可能未来会发现不同模型的数学表达式的系数都可以消除掉,最后只剩下2的幂次方。那么,毫无疑问,一切皆比特。(世界的本质关联:从0到1,幂次法则,信息论)
这么看来计算机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一个递归产物,我们有可能具有在计算机世界模拟另一个世界的可能性,而那个世界又可以产生计算机,就这么无限循环下去。
万物皆比特的信息观
现在来解释一下,这个世界观。
不可再分最基本的物质是什么?重点是不可再分,不考虑物理的限制,不要在乎物质的属性,无限小的是什么?那就是比特,就是信息量的单位,代表着最小信息。因为物质是由更小的物质构成,最小的物质,拥有最小的结构,最小的结构对应的就是最小信息。
物质的属性,是由构成物质结构的数量和排列组合所决定的。但属性需要通过结构所传递的信息来了解。物质由宏观到微观的变化过程,就是构成物质结构不断减少,信息不断丢失的过程。物质不断的分割到粒子层面,再不断的分割,不断丢失结构和信息,就会不断丢失特性。到一定程度就难以测量,变成概率。如果再继续分割,最后只有一个基本结构,对应了一个比特信息,此时只有一个属性,要么是0,要么是1,概率。
我们可以把信息理解为,人类可以理解的关系。有结构就会有关系,基本信息比特,描述了基本结构的关系,就是随机的0或1。所以,比特描述的关系,是基本结构自身的变化(自身与自身的关系),是一种无法被理解的关系,相当于没有信息,也没有可观测的结构。如果基本结构没有变化,比特描述的关系就是全0或全1,这是所有一切的开始与结束,代表着宇宙的起点(比特全0)与终点(比特全1)。
如果说一切都是信息,信息的最小单位又是比特,而比特的状态是概率,可见信息和概率是密不可分的。真正的概率来自于微观,而信息构建的物质在宏观,是概率连接了宏观与微观。来到比特层面,所有的属性都丢失了,这是抽象的极限。(数学的本质是什么?数学与物理有什么内在的关联?(修订版))
黑天鹅
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所以,我们低估了世界的不确定性,高估了自己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确定感。有些事情这么做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但原因却不是自己原本以为的那样,这个真相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很多问题,人们也只能看到一个侧面,然后大脑会补全过程和原因,接着深信不疑自己的观点且很难改变。(叙述谬误、证实偏差、游戏谬误、无视沉默数据、后见之明、以及虚幻的确定感等等)
黑天鹅是永远无法预测的,一旦预测了黑天鹅,那么黑天鹅就变成了灰天鹅——可以模型化的极端事件,然后跃然纸上的,就是随机性与数据的冗余性自由组合。
所以,黑天鹅就是未知的未知,要把黑天鹅思维贯彻到底,需要勇气、努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彻底理解随机性的愿望,还需要不把别人(或权威)的观点奉若神明。
最后,记住,你就是黑天鹅——活着是如此的幸运,宇宙充满了死寂,生命代表着不可思议的概率,接受随机才能开始享用概率,或说接受概率才能开始享用随机!
OneMoreThing——冗余
在黑天鹅修订版中,作者增加了读起来十分无聊的后记,但谈到冗余性的视角和观点,犀利无比令我震动不已。曾经我一直在积极的追求简洁、消除冗余,并以此为豪,深深的感觉到“大繁至简”,简洁才是本质,简洁才是通向宇宙终极真理的唯一道路,宇宙一定是简洁的而不是冗余的。
但作者说,冗余是好的,大自然正是依靠冗余,才能在复杂未知的情况下保持稳定,人类是黑天鹅,环境变化是黑天鹅,陨石是黑天鹅,太阳风暴是黑天鹅,地壳变动是黑天鹅,气候骤变是黑天鹅,火山喷发是黑天鹅,物种灭绝生态破坏是黑天鹅。但大自然至今依然还算健壮稳定,不得不说,在地球上最善于对抗黑天鹅的就是大自然了。
冗余有三种形式:防御性冗余,功能性冗余,结构性冗余。
第一,防御性冗余是一种备份,多余过剩却可以抵御未知问题。比如人的身体有两个肾脏,这是一种过剩,是一种冗余(或浪费),却没有在进化中被摒弃。同样的,网络资源和数据都拥有大量的冗余和重复性,这些备份让互联网拥有了健壮性。不仅如此,分布式版本控制软件Git会在每个需要协同的设备上克隆一份完整的拷贝,数据库系统会定时备份数据,云存储会同步设备的数据信息,这些冗余都为应对黑天鹅事件做好了准备。
还有一种重复,不能算是冗余,而是功能的一部分。比如计算机的缓存机制,这是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基石。如果没有缓存机制,那么计算机将会慢的让人无法忍受。缓存,就是一份重复的拷贝,存在于可以被更快访问的区域。这样访问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访问更快速的拷贝,而不是更慢的拷贝。
第二,功能性冗余,是在随机性的作用下,可以发展出自由组合的新功能,以应对未知的需求和变化。比如人类的嘴巴除了吃东西,还进化出了更高端的作用,语言交流(当然还有更厉害的)。药物阿司匹林曾经用于退热,后来可以止痛消炎,现在可以疏通血管防止心脏病发作。很多软件的功能对个人来说都用不到,比如操作系统,但却可以应对各种人群的各种的需求。
还有一种功能,不能算是冗余,是针对一个环境或因素产生的,但放到了别处(另外的环境中)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咖啡因是一种植物生物碱,在许多植物中都能够被发现,其本来目的是作为自然杀虫剂,使吞食含咖啡因植物的昆虫麻痹。但对人类来说,致死性的剂量特别大,而安全剂量则被作为了精神饮料和药物,这是对咖啡因原有功能中枢神经兴奋剂的另类使用方式,但已经完全偏离了其本来的功能目的。
第三,结构性冗余,更像是为了得到防御性冗余和功能性冗余,而不得不产生的结果。比如组织结构、建筑结构、空间结构,它们的功能冗余和备份冗余都为上层效用性,提供了有力支撑。比如代码优化,就是针对代码结构冗余的改进(不是针对功能和备份冗余),在不影响到上层代码运行结果的情况下,进行的重构。
冗余的必然性和意义
冗余,是随机性的结果,所以是无可避免的。在确定范围内,可以做精确排除冗余,一旦信息发生交换,冗余就会被注入。这就是为什么代码永远可以优化的原因,除非不在添加功能。新功能引入了冗余,甚至让过去的精确的系统都变得冗余。随机带来冗余,也带来了意外信息自由组合,就是创造与创新。
冗余的好处在突变论也得到体现,突变论提出,高度优化的设计很可能有许多不理想的性质,因为结构上最优,常常联系着对缺陷的高度敏感性,就会产生特别难于对付的破坏性,以致发生真正的灾变。在工程建造中(包括代码工程),高度优化的设计常常具有不稳定性,当出现不可避免的制造(Bug)缺陷时,由于结构高度敏感,其承载能力将会突然变小,而出现突然的全面的塌陷。
另外,没有区别的差异,是信息量不够的原因,也就是不够冗余。而没有差异的区别,这是一种冗余,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变得有用。可见,冗余即是原料和结构,是创造、创新、重建、重构的基础。
最后,如果把冗余看熵增加的必然,那么简化的过程,就是在减少特定冗余的情况下,创造了更多的其它冗余。冗余带来好处,是因为人类是熵增大的产物,与冗余殊途同归,或许人类就是一种冗余。
大繁至简,从某种角度上说,不仅减少了更多的结构增加了无序,也是在简化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熵,这么看简洁优雅不是目的而是过程的产物。宇宙最终会抵达熵无限大冗余(无序可组合度)无限多的状态,或许是热寂,或许是新的循环的开始。
「正面黑天鹅是故事,负面黑天鹅是现实」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文由欣欣吧手游攻略栏目发布,感谢您对欣欣吧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大自然启示录 大自然启示录纪录片”